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系统外部性和内部性特征的农村居民点整治典型村域模式
曲衍波, 姜广辉, 商冉, 高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53 (3): 475-486.   DOI: 10.13209/j.0479-8023.2017.026
摘要837)   HTML749)    PDF(pc) (1566KB)(250)    收藏

利用系统学原理, 诠释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的“外缘-内核”式系统结构及其组成要素。鉴于乡村地域功能和人居环境学理论, 以地域特征显著的北京市平谷区为例, 明确了地域功能分区与功能定位, 剖析典型村庄影响人居环境质量的生活、生产和生态要素, 刻画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的外缘特征。从外部性导向和内部性表现的角度, 设计不同村庄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的内核要素组合方式, 归纳出新城综合发展-城市转移型、优势产业带动-中心社区型、现代农业主导-内部集约型、生态农业培育-新址重建型、生态旅游强化-原址改造型5种区域性典型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及其要点, 为地方农村居民点整治和富丽乡村建设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基于系统要素特征耦合的农村居民点类型划分与整治模式
曲衍波, 姜广辉, 商冉, 高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52 (6): 1057-1067.   DOI: 10.13209/j.0479-8023.2016.038
摘要786)   HTML    PDF(pc) (1789KB)(851)    收藏

利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按照“要素表达特征、特征组合类型、类型引导模式、模式改进要素”的研究思路, 在界定农村居民点社会经济要素与自然环境要素的基础上, 使用协调系数模型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 对农村产劳结构均衡性、人居环境适宜度和土地利用集约化3个维度的系统特征进行量化分析, 将要素特征通过矩阵组合划分出8种农村居民点类型。针对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的特征表现及其限制要素, 从资源配置、结构优化和空间重构3 方面设计出11种差别化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研究表明, 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点构成要素与地域特征差异显著, 全区55.64%的村庄处于产劳失衡状态, 52%的村庄处于相对不宜居状态, 44.36%的村庄处于相对不集约状态, 整体上以产劳失衡–不宜居–相对集约化农村居民点类型为主, 农村居民点持续发展的改进要素较多; 产业优化升级与劳动力转移、人居环境要素更新与重组以及城乡体系重构与空间集聚的单要素专项整治和多要素综合整治, 是平谷区农村土地管理与富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内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基于迫切-适宜度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时空配置研究
曲衍波,贾莎,商冉,姜广辉,高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685)      PDF(pc) (3047KB)(352)    收藏
按照农村居民点整治的时空维度特征, 以实现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多目标性为导向, 将不同目标实现的影响因素归类为整治迫切性和适宜性两方面, 利用迫切?适宜度综合评价与互斥性组合矩阵, 列举农村居民点整治的目标差异化时序安排, 构建多目标导向的农村居民点整治空间组织与配置格局。使用该方法, 将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点整治的时间迫切性划分为高度、中度、低度和不迫切4个等级, 村庄数量比例分别为12.73%, 28.36%, 24.73% 和34.18%, 空间上表现出迫切性等级由高到低的圈层结构特征; 农村居民点整治的空间适宜性划分为高度、中度、低度和不适宜4个等级, 村庄数量比例分别为11.27%, 33.09%, 36.73%和18.91%, 具有明显的空间组团式分布特点; 综合迫切?适宜性等级结果, 形成农村居民点优先整治区、重点整治区、适度整治和限制整治区的时空配置格局, 并提出不同分区农村居民点整治的目标导向和保障措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